在教育这片沃土上,必赢官网艺术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王辰晨,已经默默耕耘了十余年。岁月流转,四季更迭,她以不懈的努力和满腔的热忱,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青春,在三尺讲台上绘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教学——匠心独运,精雕细琢
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推动课程创新,精心组织教案,力求将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。针对学生年级不同、专业不同、兴趣爱好不同等基本学情,她灵活施教,大胆跳出传统教学的舒适区,深入研究教材、择取案例,巧妙做好理论与实践融合工作,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略艺术魅力的同时,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。例在《中国民间美术》课程中,她俨如一位文化使者,广泛搜集非遗瑰宝,向学生们展示民间艺术,讲述背后故事,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感受非遗之美。在《民俗皮影》单元的教学中,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皮影艺术的原始风味风貌,她四处奔走,多方探询,最终成功联系到了陕西地区一位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,她自费从这位艺术家手中购得了一批工艺精湛的老版皮影。课堂上,她生动地讲解和展示,将这些宝贵的非遗作品及隐含的艺术密码一一呈现给学生,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。
王老师充分利用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,将课堂变为实践创新的舞台。她深知,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,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。因此,她为课程量身定制、精心设计了旨在激发学生设计潜能且丰富多样的实践环节。在学院支持下,她还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,手把手指导学生设计、制作泥塑、剪纸等民间艺术品,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温度和千年智慧;她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,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地考察,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,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,将“作业”升华为具有实际价值的“作品”,并最终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商品。
王老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努力,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。一位来自20级视觉传达专业1班的何同学,在《中国民间美术》这门课程圆满结束后的总结座谈会上,径直走到王老师面前,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光,用略带哽咽的声音对王老师说:“老师,我真的非常舍不得,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上您的课了。正是听了您的理论课,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全新的认识,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。”
实践——服务社会,反哺教学
随着学生们基础理论和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,王老师引领他们迈入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新阶段。她依托河南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——多层剪纸工作室,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,让学生们在“实题实做”中体验设计的全过程。从产品设计到开发转化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。王老师以及团队老师们不仅亲自指导,还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参与,确保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,将“作品”逐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“产品”,更好地契合了艺术设计学院“两业三品、实题实做”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同时,她还与团队教师一起,带领学生参加首届“河南省中华优秀传承基地展演”,助力地方文化传播。此外,她还投身地方民间文化、艺术的传播与传承,与文学艺术界建立广泛的联系,积极参与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•河南卷•商丘分卷》的采录和编纂工作。王老师将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融入教学,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商丘地方文化的魅力,激发了他们了解、学习商丘地方文化的浓厚兴趣。王老师这种不循旧章、不落窠臼的教学创新践行了“用作品服务社会,以实践反哺教学”的理念,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,更为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宽阔的空间和愿景。
提高——研学不辍,至臻至善
为了不断提升自我、拓宽视野、更新知识结构,王辰晨老师时刻保持着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。她深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、提高自己,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,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。她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,即便时间紧迫、工作繁忙,家务缠身,也毫不吝啬地投入资金和时间参加各类进修班。2024年的暑假,她只身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 “传统美学传承与创新研修班”。结业典礼上,她对传统美学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和理解,以及在实践环节上的动手示范能力,得到举办方和到会领导与同仁们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赞扬,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。播种换来丰收,汗水赢得收获,王辰晨老师如饥似渴地学习研修,促进了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业务精进。学术上,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申请专利多项,近5年主持5项市厅级科研项目、校级教改项目并获市级社科成果一等奖,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多项省级社科、教改课题;教学上成果显著,获评多项校级、省级荣誉,包括课程思政示范教师、文明教师、省级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、全省高校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。
从教十余载,王辰晨老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初心使命,以勤勉、坚韧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风采。展望未来,王辰晨老师将继续以满腔热忱培育桃李,为必赢官网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。
(供稿单位:艺术设计学院 审核:张文英 编审:贾莉美 审签:冉祥华)